廖三寧,正在悄悄變成“小外援”

  • 發布于:2024-03-27 18:00:26
  • 來源:藍鯨體育
場均20分5.6助攻2搶斷,命中率53.6%,防守端2搶斷0.6蓋帽。

這樣的表現放在本土球員應該屬于頂尖的那一小搓里。

這就是第三階段廖三寧打出來的數據,不算第44輪帶傷打宏遠的中途告退,他在第三階段的8場比賽均呈現出了堪稱蛻變的姿態。

undefined

在搜索引擎敲出廖三寧這個名字,你很可能會看到這樣的結果——“有了廖三寧,還要什么費爾德?”

“用廖三寧取代小外援”,這樣的說法并非標題黨,而是閔鹿蕾指導正在北控實踐的事情。

第46輪的京城德比,由于上半場費爾德和里勒兩名小外援的犯錯回合遠多于高光鏡頭,閔指導下半場索性撤下費爾德和里勒,改用大外援桑普森,并把策動進攻的職責交給廖三寧。

通常來說,CBA球隊撤掉外援改用本土球員發起進攻的銜接段都會面目全非??僧敃r發生的是——廖三寧上場后連續用小外援的方式打進2球,并且和桑普森一起把原本兩位數的落后分差追到只剩3分。

undefined

閔鹿蕾指導換下里勒,然后廖三寧立刻用小外援的方式完成得分,這種回應在閔指導心中必定會加分

到了第4節最后5分鐘,閔指導才把里勒拿上來換掉桑普森,取代廖三寧作為北控的主攻點。閔指導試圖用里勒的得分爆發力逆轉比賽,但最后的結果是反倒輸了7分。

雖然都是小外援,但費爾德可以作為組織者,而里勒只能是個突擊手。但閔鹿蕾想要延續第二陣容的強度,不想第二陣容變成純靠里勒打巨星球的舞臺,那么就需要一名球員能夠對位接替費爾德的工作。

楊健在解說中總結了費爾德的作用——“他不止是個人得分,帶動球隊也很重要”,這也是“第二陣容費爾德”扮演者的要求。

undefined

其實在前兩階段費爾德缺席的比賽里,廖三寧已經有場均17分7.8助攻2.8失誤的表現了。隨著廖三寧越打越好,尤其是從國家隊回來以后第三階段明顯漲球,閔鹿蕾指導也相應賦予了他大量持球策動的自由度。

當他和里勒搭檔時,很多時候是三寧在弧頂持球策動。即便費爾德在場,廖三寧和他在弧頂指揮的比例也幾乎是五五開的狀態。

從數據上看,場均20分5.6助攻的廖三寧擔得起這份職責。而從比賽內容出發,廖三寧的持球攻擊能力是他能扮演進攻核心的底氣,場均20分的底層原因是他能持續給對位球員施加壓力,并且可以借助隊友掩護對防線形成破壞。

我認為廖三寧的打法相當“美式”,而他的動作細節也很容易讓人聯想起郭艾倫。

undefined

靠大幅度的過人和低空上籃完成得分,有點郭艾倫的味道

雖然廖三寧沒有絕對的速度和爆發力,但他能靠著扎實的基本功和優秀的球感完成一對一的單點突破。大幅度體前變向是他突破過人的經典起手式,而他在抹過防守后,細膩的手活兒又令他在終結這件事情上具備很強的把握度。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拋投也是廖三寧的標志性技巧

undefined

賽季至今,廖三寧的籃下作業效率是本土后衛第一檔的存在。他每百回合的籃下沖擊頻率只少于崔曉龍和趙睿,而64.0%的命中率在同級別球員里只比孫銘徽稍遜一籌。

我們公認的本土最具沖擊力的后衛趙睿,在這方面的數量和廖三寧幾乎持平,但紙面上的效率要弱于廖三寧。

undefined

既然我們是要把廖三寧當作小外援去使用,那么也不妨把他和小外援一起對比。而通過下表我們可以看到,即便是和同位置的外援對比,廖三寧在籃下的終結效率也是平均水平往上的行列。undefined

所以很多球隊也是用鋒線球員去錯位限制廖三寧,而不是讓后衛對位防守。

undefined

崔永熙錯位防老表廖三寧,還是被后者利用節奏晃開軍訓

不僅是籃下,廖三寧也能有效的利用中距離區域形成得分,他中距離出手的數量和效率綜合起來是本土同位置球員范圍內的獨一檔。而中距離區域是我們通常說的“球星區”,這也正是我們說他有小外援觀感的原因之一。

undefined

undefined

最后6秒處理球,借助隊友的掩護形成錯位,晃開空間后中距離投籃打進

undefined

這回合三寧沒有選擇把球交給里勒,而是自己處理球,左手突破中距離急停干拔打成

當廖三寧能夠持續的持球制造威脅,那么防守必然會因他的一舉一動產生改變。這樣一來,他就能利用防守的變化給隊友輸送彈藥。

第三階段以來場均5.6助攻/2.0失誤的效率,證明廖三寧有作為組織者的視野和傳球基本功。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其實這兩樣事情很多本土后衛都有,但真正優秀的戰術核心,真正能和小外援比肩的事情不在這兩方面。而是要看這名球員是不是能在防守形成壓迫的小空間內,穩健的處理球。

別人在高壓之下丟球,你在高壓之下還能把球擇出來形成助攻,那么你就是超級高水平。

undefined

undefined

小外援的價值就在于此,即便是多人夾擊也能把球搞活,這才是能真正在戰術層面創造超額收益的事情。這是平均線上的本土后衛達不到的標準,也是廖三寧觀感上有別于很多本土后衛的關鍵所在。

廖三寧扎實的基本功賦予他在小空間內處理球的技術,能夠在對手壓迫下長時間持球不失誤,尤其在多人夾擊的情況下,這就意味著防守對你形成局部多防少的時間越久,相應你的隊友形成多打少的時間也越久。

當你能夠這樣拖住防守,延遲他們回到原本防守位置的時間,那么你改變防守的能力也就越強,作為組織者的價值也就越大。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所以不難理解,為什么閔鹿蕾指導會把廖三寧持球策動的優先級抬到如此高的地位。“高效得分終結”+“改變防守的能力”,其實足以讓三寧被視為一名身體能力弱化的小外援了。

如果廖三寧可以把干拔三分打磨成穩定的得分手段,那么他就可以充當一名小外援使用了。

undefined

三寧如果這種球能穩定投進,那么跟小外援好像也沒什么差別?

廖三寧更討喜的地方是,他不僅進攻端絕對可靠,防守端也是位斗志旺盛的鐵人。他有絕對意愿去盯防對手的箭頭人物,打宏遠他主要對位的是沃特斯(雖然被后者打爆了),打北京防的是布克。

undefined

錯位搶斷+反擊得分

undefined

單防成功+反擊得分

undefined

頂住了威姆斯的錯位攻擊

而在第32輪對陣廣州龍獅,因為費爾德感冒缺席,閔鹿蕾指導決定要調首發陣容,他想要一個能對得上崔永熙的球員上場,而矮小崔一頭的廖三寧主動請纓。

結果廖三寧非但沒有被自己的老表崔永熙通過錯位欺負,反而把崔永熙防成了隱形人——全場比賽小崔在廖三寧的貼防下只拿到12分,而且首節比賽得分掛0,上半場快結束時才靠著追身三分破荒。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防下小崔的強攻并且引領反擊

賽后,閔鹿蕾指導用“攻防兩端全場最佳”來形容廖三寧。這場比賽,廖三寧足足打了45分鐘。

不難看出,廖三寧已經獲得了閔鹿蕾指導充分的信任。而這份信任不是憑空產生的,是日常的訓練、比賽逐漸積累而成的化學反應。

當閔鹿蕾指導有特殊的戰術需要時,廖三寧不論是封鎖崔永熙,還是替代表現不佳的費爾德和里勒,他總能身先士卒交出滿分答卷。在剛結束的第48輪比賽,當費爾德和里勒都陷入低迷的時候,廖三寧又成為了閔鹿蕾指導打出的那張牌——三寧全場打了將近29分鐘,這和費爾德和里勒加起來的時間差不多。

而這種事情就會形成正向的循環,讓教練在三寧身上投入更多資源。

undefined

其實從閔指導對廖三寧的使用上,也能夠看出他對北控徹頭徹尾的改造。從表面上看是拉體能、打快、長輪換、外線主導,但核心思想是“沒有固定誰一定能坐穩主力”。

符合戰術需要的球員就能得到使用,這件事情貫穿了北控男籃的整個賽季。需要投籃的階段是孟子凱主打,需要拼搶的回合是陳國豪輪換,而更適合打首發4號位的王少杰,也在傷愈歸來后立即得到了首發位置......

放在其他球隊,廖三寧不太可能有機會在主導球這件事情上優先級高過小外援,但在北控他卻獲得了這樣的待遇。通過休賽期對于體能的拉練(三寧也表示過經過去年夏天的特訓,他現在的體能好了許多),和屢次臨危受命不辱使命,廖三寧向閔鹿蕾證明自己能夠和小外援一樣消化球權。事實也證明,閔鹿蕾這樣的做法給球員和球隊都帶來了可觀的收益。

undefined

經濟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外部性。大概意思就是你做了一個選擇,這個選擇對不參與事件的第三者產生了影響。

閔鹿蕾對于北控的改造,廖三寧在這個大背景下的成長,似乎也給中國男籃帶來了所謂的“正外部性”。

雖然廖三寧的養成出發點是讓北控變得更好,但無形之中好像給了喬爾杰維奇在核心后衛的人選上多了一些啟發——他是不是能擔當趙睿的候補呢?

之前楊鳴指導曾經談過他對聯賽和國家隊之間關系的看法,他提到:“國家隊級別的球員,在聯賽要多想想一些可以在國家隊派上用場的打法、技能、開發的新位置?!?/strong>

如今,廖三寧也是國家隊的一員了。也許在未來的比賽里,閔鹿蕾指導應該更堅定讓三寧像小外援一樣操刀進攻的打法。并且,在姚主席已經明確國家隊已經進入鍛煉新人的周期下,廖三寧值得在國際舞臺上得到更多的鍛煉機會。

undefined

畢竟,中國男籃核心后衛上的積貧積弱,始終是我們沒有解決的癥結呀!

歡迎大家來我們的微信公眾號“后廠村體工隊”看看,有更多NBA、CBA相關考古、評論和人物內容>>

相關閱讀:籃球CBA中國籃球北控轉載

亚洲第一在线综合在线,欧美日韩黄色一区二区,欧美一区综合,在线亚洲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