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CBA裁判專職者不足一成姚明說的“一瞬間”判斷有多難

  • 發布于:2024-05-01 15:01:50
  • 來源:藍鯨體育

4月29日,CBA季后賽第二輪戰罷,4強球隊全部產生。無論是遼粵對決,還是新疆對浙江,在比賽越來越精彩的同時,外界同樣期待裁判能拿出上佳表現。畢竟,本賽季CBA的裁判問題已多次搶戲,引發的關注和爭議甚至超越了比賽本身。

新京報記者采訪業內人士,了解到中國籃協統一管理下的現行裁判晉升、考核、選派等制度以及暴露出的弊端。中國籃球裁判整體水平下降非短期所造成,而要改變現狀,更需要直面問題,積極求解。

現狀

58名CBA裁判,專職裁判不足一成

2022—2023賽季,中國籃協從CBA公司收回了裁判管理權,設裁判委員會實行統一管理。一名國家級裁判納入中國籃協管理體系下,一般要從U系列比賽的最低年齡組開始執裁,通過積累一定數量的場次,接受監評,合格者可以執裁更高年齡組比賽,再到NBL、WCBA這樣的成年組職業聯賽,最后是金字塔頂的CBA聯賽、國家隊賽事。

上述三級賽事體系,裁判員按照20%—70%—10%原則升降級。據悉,2023年至2025年周期內(2023年9月1日—2025年8月31日),我國現役國際級裁判員(不含三人籃球)14人,國家級裁判員680人;共有58人參與2023—2024賽季CBA聯賽執裁,91人參與2023—2024賽季WCBA聯賽和2023年NBL聯賽執裁。

由中國籃協裁委會統籌的這條晉升之路,給了裁判很多實踐機會,他們需要逐步積累經驗、鍛煉能力,最終具備勝任頂級職業聯賽執裁的水平。然而,這條路沒有捷徑可走,每年升一等已算順利,絕大多數裁判需要至少五年才有機會到CBA接受更大的挑戰,但這離成為一名合格、優秀的裁判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正因如此,國內公認培養一名優秀裁判與培養一名優秀運動員所需要的時間不相上下,甚至周期更長。

在業內看來,這樣的晉升體系設定初衷是好的,但在實際執行層面,能夠完完全全走到最后者少之又少,太多人因為各種原因中途放棄。其中一類情況是,大部分裁判在學校任教,需要承擔中學生、大學生體協旗下校園籃球賽事的執裁工作,如此一來便要向中國籃協報備,有時無法兼顧,要面臨二選一的問題,有人權衡本職工作和籃協工作會放棄后者,也就造成了中國籃協管理的裁判隊伍人才流失,特別是有經驗、有能力者。

2016年3月,中國籃協出臺了《中國籃球協會裁判員管理辦法暨實施細則》,對裁判年齡的規定為“年滿50周歲的不再擔任裁判工作。如工作需要,國際級裁判員退休年齡可適當放寬,但不得超過55周歲(職業裁判另訂標準)且體能測試、規則理論考核必須達到規定的標準”。當年,楊茂功、班琦、王俊智等老裁判受制于新規,只得因年齡問題逐漸隱退。

新規規定裁判員年齡不得超過55周歲,這其中大多數人的體能和精力完全不是問題。多年的豐富經驗和資歷無法繼續奉獻在賽場,無疑又是一大損失。

事實上,在新規出臺之前的2015年,CBA便擬啟動職業裁判員計劃:吹罰CBA的裁判員將真正以裁判為主要甚至是唯一的謀生手段,遠不同于“兼職”領津貼的形式。2019—2020賽季,CBA聯賽推出名為“獬豸計劃”的職業裁判制度,有5名專職裁判與CBA公司簽約。但遺憾的是,CBA的專職裁判至今僅有“金哨”閆軍等5人,在58名CBA裁判中不足一成。至少從目前來看,CBA裁判距離完全職業化還很遙遠。

隨著不少昔日名哨紛紛退出一線,轉任技術代表、裁判講師,目前的CBA裁判實際上能勝任主裁判者數量不足,水平受外界諸多詬病也就在情理之中。聯賽近幾年迅速發展,影響力擴大,裁判隊伍卻成為掣肘,無法與之匹配,這一點也已成為業內共識。

考核

裁判“一瞬間”的積累還不夠

“中國籃球走到今天,如果還出現這么低級的錯誤,確實不符合籃球發展規律?!?023年12月3日,CBA常規賽第12輪,寧波隊主帥阿的江對CBA裁判的判罰提出質疑,他因此被罰款2萬元。本賽季,因不滿裁判判罰,發表過激言論甚至有沖動舉動的主帥,還可以排出一長串:郭士強、鄭永剛、朱世龍、劉維偉、張慶鵬等人均因此被罰款,后三人還被追加停賽。其中,朱世龍因“指責裁判和摔戰術板”被罰金額最高,達到了7萬元。

本賽季至今,CBA已開出22張罰單。其中,今年4月有4張罰單,累計處罰了13人。這么多張罰單,凸顯了裁判的“控場能力”仍有很大進步空間。

中國籃協主席姚明曾在媒體開放日上談及裁判執裁難度時稱,觀眾還有機會看回放,但裁判在場上做出判斷,往往靠的是一瞬間的直覺,沒有太多時間去想。這一說辭難以服眾,在業內看來,更無法成為錯漏判釀成輿論風波的理由,因為現役裁判隊伍整體上沒有足夠多的“一瞬間”的積累。

國內現行的晉升考試制度與國際籃聯保持一致,裁判身高男性不低于1.8米,女性不低于1.7米??荚嚪矫?,先過體能和理論,每一批根據實際情況,一定名次內的人最后有臨場考試的機會,吹半場或一場比賽。國際籃聯采取這樣的考試程序,前提是默認一名國家級裁判經過多年的學習和實踐,積累了大量經驗,具備應對復雜情況的素質,由國家級沖擊國際級,登上更高的平臺。

然而,國內從基層到中國籃協整體移植這一程序,通過考試的裁判卻呈現出“重理論、輕實踐”的特點,到了真正的賽場上往往會犯怵?!按蠹叶紴榱丝荚嚾タ袝?、學英語,從各省市一直到國家級別,這種方式出來的裁判一路到了頂級聯賽,也難怪這個賽季會出現那么多爭議判罰,這還可能只是開始?!爆F狀令業內人士不勝唏噓。

實際上,早年的多位名哨正是在一場又一場的比賽中不斷練級,直到面對比賽中的各類情況時都游刃有余且心態平穩,可以在壓力下給出正確吹罰,保證比賽順暢進行。不過,套用理論考試,老裁判們不見得能拿高分,也有人因為語言不過關,無法晉升國際級,卻仍是公認的吹得準的好裁判。

另一方面,過去晉升國家級裁判是兩年一批,一個省級單位兩到三個名額,全國也就六七十人,而現在一批國家級裁判能達到200余人,有些地方還有政策福利,一年就升一批,這便意味著門檻降低,業務水平打折扣也在意料之中。

監評

裁判管理應更科學、更透明

作為中國職業化程度最高的兩大聯賽,CBA和中超的裁判問題歷來不少,但堵和疏的不同做法,往往效果截然不同。今年中超不但進一步放寬了外援上場政策,在裁判焦點判罰方面,更是及時向社會反饋,力求公開和透明。截至4月23日,中國足協裁判委員會評議組已公布四期裁判評議工作,對聯賽中的爭議判例進行文字、視頻解讀。中國足協表示:“將繼續秉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積極接受俱樂部的反饋和申訴意見?!?/p>

CBA聯賽管辦分離后,CBA公司出臺了一套裁判監評體系,裁判隊伍劃分為從A到E五檔11級,根據正判率定期升降級,還包括主裁與第一、第二副裁之間的調整。中國籃協裁委會依然采用這一監評體系,每場比賽結束,裁委會都會對該場三名裁判從比賽控制、判罰等6個維度、共84項逐一監評,并給出內部報告。

但一切也僅限于“內部”,對聯賽中涌現的很多爭議判罰,中國籃協裁委會極少公開做出解釋和說明。從上賽季開始,中國籃協收回了裁判管理權,也取消了CBA以往會適時公布裁判報告的機制。

此外,這一評價機制最大的問題是針對個人,而非將三名裁判視為一個團隊或整體。這樣就可能導致每名裁判在執裁時,會首先考慮個人正判率而“自?!?,比如為了避免越區吹罰,而不去及時彌補另外兩人的漏判。

“裁判在場上的職責是保證比賽的順暢、公平、公正,這不是比個人高低的舞臺?!痹摌I內人士介紹,過去評價裁判的執裁,首先看的就是比賽整體是否流暢,有沒有左右比賽結果、發生爭議事件?如果沒有,三名裁判都會拿到高分,個別錯漏判亦瑕不掩瑜,畢竟這是比賽中很難避免的。

基于當前的監評體系,中國籃協實行大數據選派裁判,根據裁判個人分數,分別建立主裁與第一、第二副裁庫,并考慮屬地回避等原則,最終產生每場執裁的人選,在此基礎上如有必要再人工微調。

眾所周知,籃球場上數據不代表一切。首先,將裁判水平機械地用分數衡量,本身就不夠科學,因為一場攻防流暢的大比分比賽和一場膠著的對決,對裁判的考驗無法相提并論。所以,大數據選派并不能完全保證才盡其用。有資深裁判認為,目前CBA具備擔任主裁能力者不足10人,尚保證不了每輪每場都能順利執裁。而到了總決賽或常規賽遼粵大戰、北京德比這種重量級對決,三人皆是主裁級別都不為過。

據了解,這一選派方式在實行過程中逐漸暴露出缺陷,中國籃協裁委會后期逐漸加強了人工干預,到了季后賽,經驗相對豐富的老面孔出現的頻率也更高了。

裁判問題是中國籃球老生常談的話題。東京奧運會和去年的男籃世界杯,中國裁判已連續兩次缺席世界大賽,整體水平日漸滑坡已是不爭的事實。

近些年,CBA裁判問題頻上熱搜,引發外界關注,籃球管理部門也意識到了這個“痛點”。中國籃協主席姚明曾在媒體公開日上表示:“對于裁判員相關工作,希望大家多提意見,將我們的比賽打造得更好、更精彩、更流暢?!?/p>

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解決問題更需花上時間與心血。從基層籃協到中國籃協,必須從實際出發,借鑒以往的成功經驗,除弊革新,培養出真正熱愛裁判事業,有能力、有擔當的人才,才是真正為中國籃球做貢獻。

相關閱讀:籃球CBA中國籃球

亚洲第一在线综合在线,欧美日韩黄色一区二区,欧美一区综合,在线亚洲一区二区
>